西周“五听”制度的启示
这段时间在学习《中国法制史》的过程中,发现目前中国所遵循的土地所有权管理、婚姻制度、司法制度等目前通行的与老百姓相关的管理规则、制度体系,在夏商西周基本均已出现,且大多传承至今。今天我想分享的就是西周时期的审判制度之五听,对于我们日常工作的启示和帮助。
根据书中所言,在《周礼·秋官·小司寇》中记载:“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五听”是指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时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5种方法,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的简称。这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影响较大。其实
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个八九不离十,尤其对于我们从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类似工作的人来说,沟通、访谈、调查是日常必不可少的工作技能之一,那么始于西周的五听制度,我认为不但不过时,对我们日常的工作且有较大的的启示作用。那么五听具体如何诠释呢?
先看古人如何说,据郑玄的注释:
1、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理屈者则语无伦次;
2、色听是“察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耳赤;
3、气听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理亏则气喘;
4、耳听是“观其聆听 ,不直则惑”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反应,理亏则听觉失灵;
5、目听是“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即观察当事人的视觉和眼睛,理亏则不敢正视。
其实从注释来看,不仅仅是观察细节的问题,已经融合了心理学的内容,尤其是根据当事人的各种细节来判断是否存在瑕疵或者说谎的成分,对于案件审判和判断下一步的沟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我也曾经分享过中医的望闻问切等方式方法的应用,但方法固然重要,但一个成功的,质量较高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科学的工作方案;
2、能够高效控制证据信息,并支持审计结论;3、切合组织战略,且能够做到抓主要矛盾,抓大放小;
4、能够发现问题,还能够提出操作性强,具有系统思维的管理建议和解决方案;
5、整改跟踪不可少,整改验收更加关键,且需要积极听取高层管理者的意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