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项目后的复盘思考
完成项目后进行复盘可以说是实践出真知,总结提能力的举措之一。在7月份本部门开展了一项关于商业地产的清算审计项目,可谓一破三折,虽然交付了审计成果,但在审计过程中一些收获,我认为还是值得和大家分享。
一、现状分析后,接受现实
在项目下达后,审计部门内部首先进行了一次现状分析,包括审计资源,专业能力储备以及管理层需要达到的要求等方面。经过仔细论证后,确实存在能力不足,储备短缺的问题,在如此现状下,那就只有用时间换空间,争取在有限的资源现状下完成。
作为项目审计来说,财务部门、工程部门、物业及相关的工程造价事务所等,应该形成一个项目小组,对该项目所形成的业务资料、数据信息予以充分的共享和协同完成,但在现实中,这种协同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这样尤其对审计项目小组来说,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性,只有在一次有一次的复核和讨论过程得以知晓,并进行修订完善。
这种情形,对于存在类似审计项目的朋友予以提醒,尤其是一个从项目周期长、人员变动频繁,且基础管理薄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高质量的审计小组组成和尽可能的实现数据信息对称尤其重要。
三、审计小组本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经验
1、标准确定方面。完成一个项目,如何去评价和实施,标准非常关键,绩效有绩效指标,销售有收入和利润指标,那么投资管理方面,主要是投资控制和回收周期管理等等,这就等于聚焦于审计部门要干什么的话题。在前期准备不足的情况下, 尤其是项目周期长、预算管理审批不完善、档案资料保管不系统、不规范的情况,标准确定方面走了弯路。
2、审计内容确定。在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对于项目审计,一般是财务审计+项目后评价的思路,但是财务审计,需要相应的项目数据来支持,财务专业背景人员是否能够胜任,同时,在外部资源予以支持的情况下,二者如何实现有效的信息协同和目标一致性靠拢,沟通十分重要,专业能力更加重要。
3、细化和深入的程度把握。审计人员经常会说,抓大放小,但在审计过程中,如何把握深到底,宽到边的程度呢,全面覆盖与时间如何实现有效平衡呢?尤其是在管理层要求时间紧张的情况下。
4、职业判断。其实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主要的功力体现在审字,审意味着需要结合业务,收集、落实、分析和得出结论,然后才是计的过程,如果二者换个位置,那就成统计员角色啦,无法真实体现审的价值,所以审的过程,才是真正体现审计人员能力和水平的过程,能力和水平来自哪里,就是日常项目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而来,没有认可与靠着积累,不再学习打遍天下,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持续精进,成为审计专家。
5、系统性思维。这是我经常说的,也是在审计过程中予以应用的思维习惯,审计人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思维,要系统性思考、系统性提出审计建议。毕竟,问题的存在,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需要深入了解问题存在的本质原因,比如是内控流程设计问题,还是执行层面问题,存在那些风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等等
6、常识掌握。其实常识性思维对审计工作很有帮助,一些不合常规问题,其实总有一个与日常常识不一致的迹象,这是最关键的审计底层思维,不懂常识,就无法实现判断能力的提升。比如民间俗语,无利不起早;马不吃野草不肥、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等等,其实都有其常识在里面。
7、报告的结构安排。其实如何写好一份报告,我每次写完报告之后,都会有总结和归纳,但现在看来,报告如何写?如何体现主要来自看报告的人,看报告的要求怎么写,就怎么写,永远不会错,那怕就是那么一页纸也罢,形式不重要,完成报告使用者的要求更重要。
四、审计后思考
1、一个项目审计报告出具啦,审计远没有结束,比如整改跟踪,验收管理,数据库整理、档案管理和认知输出等。
2、项目审计结束不做复返和总结,那等于你吃了一顿没有营养的饭菜,咱们需要做的是将不足和收获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
3、一次项目的不足,可能体现的是你整体能力中的不足,那么必须精准的完善和补缺,知道自己哪里不足,还不去补救,那就不可救药。
4、专业的事必须让专业的人做,效率高、质量好,你好他好大家好。审计人员绝不能不懂装懂,在专业人员面前舞大刀,这是大忌。
5、你今天的付出,绝对不会辜负你明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