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本核算精细推动成本管控
在我前面的文章《成本管控的底层逻辑》中,我提出成本管控要真的实现降本且增效,必须在企业价值链中嵌入利益链,同时构建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体系,让降本增效落到数字上。
如果用一张图,来进一步阐述在成本管控的底层逻辑搭建好之后,如何开展具体工作?
下图从成本时间维度,对如何落在搭建了成本管控的底层逻辑之后,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工作部署。
但是有人肯定会说:“底层逻辑、成本管控框架等都太虚了,能不能讲一讲具体的操作细节,比如成本分析、成本改善等”。
为什么财务人没有从体系化视角来看待成本分析(成本目标与规划-精细化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绩效管理),而是以单独的成本模块(具体的成本分析方法)来认识成本分析呢?
简单讲,体系化的成本分析,是需要管理土壤的,并不存在拿出某种成本分析方法或成本分析模型,就可以实现成本管控的效果。
复杂一点来说,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方面民企不需要在价值链中设计利益链,也能实现各项目标,经典的老板语录“爱干不干,不干滚蛋,你不干大把人抢着干;另一方面民企的管理奉行的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混乱战法,而成本管控所需的、计划、目标、预算等都无法实现。在这种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下,企业管理者还提出财务要创造价值,要转变思维从核算成本到管控成本。
因此从实用主义来说,日常成本工作中,大家普遍认为成本分析才是具有含金量的(至于是不是通过成本分析,起到发现问题、改善问题、促进生产经营那就是另说了)。因此掌握不同的分析维度、不同的分析图表、不同的分析形式都能让成本分析这项工作“增值”,才能让老板们感觉财务在做事情,在朝着创造价值方面努力着。
但如实说,根据上图成本管控三阶段理论(核算前、核算中、核算后),这种深挖末端的财务分析,本质上来说都是数据展示,而且是被动接受前端数据后,进行的数字重新排列组合的游戏。
于是乎现实中的成本工作,出现了在“核算前”进行躺平,不介入业务端、不参与业务规范、不引导成本目标设定,理由就是企业管理混乱,成本管理的计划和管控没有落地的基础。同时在“核算后”进行内卷,卷表格样式,卷数据分析维度,卷PPT样式,理由就是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都认为财务分析是一个金矿,可以挖掘其中的价值。
但是能否通过财务分析挖掘出“金矿”,在于挖掘前是否进行有效勘探(成本的规划、目标、管控),然后根据勘探规划和作业目标设定,进行具体挖掘工作作业计算(成本精细化核算)。
面对以上成本管控的现状如何破局,我以为可以从成本精细化核算为突破口,通过精细化成本核算,介入前端,服务后端,一点一点实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