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是个分类的技术
2020年因为公司岗位需求(会计、出纳),面试了一些财会应届毕业生。对于应届毕业生面试,我没有按照老套路,出一套会计基础知识的试卷或者百度一套初级职称的题目来考核面试者。
按照一般的逻辑来说,大学所学理论知识,是足够应付面试所用的。有人会说“理论是理论,实务是实务”。也有人说:“大学拿点东西学了没用,到实务中要全部重新学习”。对于这些观点,本人不赞同。
所谓理论和实务,在会计这里压根没有这么大区别,也不存在大学学会了,到社会就“学废”了。会计所需用到的核心理论,按照道理大学几年应该是学会了的,那所谓的实务,更多的是实际操作,比如发票怎么开,税务怎么申报,报表怎么填写。
早些年我面试应届毕业生,也向当初别人面试我一样,搞一套基础知识的卷子让面试者做。后来经历的多了,我才发现,对于应届生不能按照社会人士的要求。
最终我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不能要求应届生会什么,只能考察其是否愿意去学会,是否主动去思考的去学会。
所以我一般会提一些看起来简单,但是又能测试到应届生基础知识的问题。其中有一些问题我会每次必提。比如财务部发生的办公费用,计入什么会计科目?
对于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面试应届生时(其中不乏有取得了初级职称),能不假思索回答出来的就一两个。他们可能是怀疑这么简单的问题,是不是里面有坑?他们可能思考这个还是问题吗,你是在逗我吗?
当他们思考了几秒后告诉我计入财务费用时,我只是笑了下。然后让对方给出解释,他们有的解释为费用按照部门归属,管理部的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的计入销售费用,财务部的计入财务费用。他们有的解释财务部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其实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都可以,反正是当期损益,计入财务费用是为了企业管理,以方便考核每个部门的费用。
他们的这种解释,都是没有深入了解科目分录这项技术,也没有对于会计准则有深入的了解。科目的分录应该是基于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分类,而不是什么部门(部门只是划分费用的一项依据之一,具体部门发生费用的经济活动事项,才是最终判断依据,否则采购部发生的费用,是不是还要单独设立一个采购费用?),或者认为计入哪里都一样,反正都是影响损益。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们会计分录做少了的原因,多做次次多背诵几次,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如果只是背诵和多做几次,那么他们始终不能明白“会计是个分类的技术”这个题目的含义。
面试时除了这个问题外,我还会提车间管理人员发生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和计入管理费用有什么区别? 对于净利润的结果是否有影响?
这个问题应届生能回答出来的更少了,大家都是计入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只是科目分类的不同而已,对于利润没啥影响。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理解主营业务成本涵盖的科目,就要理解期间费用和计入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区别。
计入制造费用,其科目的路径,从最初的制造费用,纳入生产成本,转入库存商品,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一系列的路径可以看做是从资产负债表,转移到利润表,然后又回归到资产负债表的过程。这么做的意义,是资产负债观的体现,也是如实体现利润的原因。同时也是管理会计和企业财务分析的要求,否则大家分门别类按照自己的个性而来,任性而为,那么会计准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大家发现没有,以上两个问题其实都是讲的是会计是门分门别类的技术,会计科目计入到哪里,怎么计入。不是考试和背诵就可以的。
分类的技术背后,表面上分录规定,考试规定,教材规定。本质上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准则原理性要求,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体现了会计的目的。
有人到这又说了:“扯什么会计的目的,都是一堆理论,会计会怎么做就可以了” 。对于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存在也有其合理性,因为大家哪有什么跟你去了解理论,注意,其实大学几年我们学的都是理论,为什么我们还是不懂理论?就比如财务部的办公费用计入哪个科目,我们都搞不清楚。这也值得我们思考,思考的不仅是学习的人,包括教材编著,授课老师,以及会计理论通俗化宣传等。
在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的指导下,掌握会计分类的技术,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然后才能可能将这个技术变成艺术。
当然这个艺术,不是上市公司利用会计科目分类来造假,也不是虚假粉饰报表。而是利用会计科目本来的性质,在准则的前提下,做一些合规的处理。这方面我就不举例子了,上市公司这类做法太多了。当然前提是我们先得把技术活弄好,才能玩艺术。
会计是个分类技术,真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需要从基本准则出发,了解一些原理,懂一些准则的基本知识,然后合理运用。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个分录的技术,变成分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