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思维的重要性(一)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四季不凋、千秋不灭的自然界面前,人们常常感慨“人生忽如寄”。然而,无论多么短暂、多么渺小、多么美妙的生命,都无法逃离Finance的“桎梏”。本文从几类生活情景着手,试图阐述财务思维(Financial Thinking)的重要性。
本文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一、民间拆借的风险思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借钱或出借的情景。作为一个理性的借款人或者出借人,在作出决定前自然会考虑几类问题:1)要不要借或出借;2)借款额度;3)借款期限;4)借款利率;5)借款方式;6)借款用途等。
1、出借人角度
首先,资金能力的判断。应当判定的是自身是否有出借能力和能力的阈值,如依据对方的借款期限盘点借款期间自身资产是否处于富余状态。当(流动资产-流动负债)>0时,属于具有出借能力,其差额也代表了可出借的最大额度。反之,不具备出借能力。
其次,资金安全的判断。要明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如果是纯粹的信用借款,则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成为出借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如果是附有担保条款(注意连带担保和一般担保的区别),则同步要了解担保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能力主要表现为日常的收入和资产状况,如职业、收入状况、外部欠款情况、房产、车辆、古玩、股票等。还款意愿基本是取决于借款人和担保人的RP值。
再次,预期收益的判断。要对利率进行考量,利率是资金在拆借环节中的收益情况。出借人要了解基本的国债利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民间借债的利率。基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原理,民间借债一般会高于银行同期借款利率,但是如何对利率进行定价,往往考虑的因素较多,如亲疏程度、借款用途、期限长短等。
2、借款人角度
借款人和出借人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在此不予赘述。但是对于借款人拆借用于投资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借款属于杠杆,借款的综合利率应当低于投资的综合回报率,适度的杠杆可以实现财富的增长,而过大的杠杆,如果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则会被现实虐惨。
3、信息不对称下的民间拆借
笔者曾从事过P2P行业,看着行业暴雷潮的不断出现,时常感慨P2P实现了财富的二次分配。人们经常说“鸡蛋不能同时放在一个篮子里”,旨在表达需要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可惜了,我身边有位漂亮妹子,将自己的资金和亲属借来的资金全部投入了P2P,不知道是点“背”还是怎么了,她投资的平台全部暴雷。后来,她哭诉着说不是说要分散投资吗?我把钱放在了不同地域的几家P2P,为什么还会全部损失???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所谓的分散,分散应当是依据风险等级,在不同的领域分别投资,不应是同风险、同领域的不同个体之间,即实施组合投资,如在低回报低风险的银行存款、各类理财、债券、基金、股票、P2P等不同风险等级之间配置投资。具体来说,如果从行业维度来划分,应该是在具有互补性或者完全不相干的行业之间配置才属于分散,而不是同时投资供应链上下游联动的关联产业。
如果单纯分析P2P,则需要了解股东背景、担保情况、银行存管、管理层、借款群体、借款利率、借款额度、出借利率(含补贴)、担保方式、逾期率(含展期)、运营成本等等,然后做出综合判断。在当前行业乱象未整治完成前,笔者不建议投资,即便是国资系、上市系、风投系、银行系(前两天刚暴雷的招商银行“钱端”)。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实现这样的深度了解是很困难的事,甚至难以实现。在当前行业乱象未整治完成前,笔者不建议投资,即便是国资系、上市系、风投系、银行系(前两天刚暴雷的招商银行“钱端”)。投资人一定要拥有一个基本的商业常识,明白资本是逐利的,必要时还有被“吞噬”的后果。投资人不应当仅相信宣传或者明星站台,需要时常观察。如果可观察到某一商业模式(不含土豪的烧钱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收益长期为负),却不惜血本获客,出借人则要注意是否进入了旁氏骗局的圈套。创新,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一旦被骗子包装,就会有很大的诱惑力。现实中,各类骗子也在试图打着“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的旗帜,将商业模式复杂化,或者讲一些特别晦涩难懂或高大上的词语,如“隔代取酬”等等,但是无论如何变化,记住一个要点:任何的创新都有其可追溯的根源,“万变不离其宗”,互联网改变了运行的方式,但从来没有颠覆传统的内在模式。面对互联网经营模式,需要细致分析,背后实现的基础交易是什么?交易对手是谁?中间出现了怎样的变形?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剥去表面环节,方能看清实质。
借(贷)款终究属于居于资金的债权债务性质,其利益更直接。俗话说,你瞄着人家口袋里的利息,人家或许就是瞄着你的本金。因此,借款比出租物品更需要谨慎。应重点关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评价。对于信息不对称的借贷,要了解其背后的最基本的交易,并分析其利润空间,避免陷入旁氏骗局。另外,对于高风险投资,必须要有“打水漂”的心理预期,在整体投资中应注意比例,底线应该是不会导致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下次敬请关注“商品房”和“公寓”的两难选择。